比尔·波特《空谷幽兰》,以一个外来者的视觉探寻中国的隐士文化

2020-11-19 17:25
16770次阅读
分享到:

       在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说一个人的修行境界经常用“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来形容,也是说隐士并非是过着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然而要修行到一定的境界,必然先要通过深刻改造自己,放弃诸多欲念,从而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半个世纪前,一个偶然的机会,美国人比尔·波特决定读研究生时,刚好在看一本关于佛教的书。当时他比较穷,读研究生需要申请奖学金,于是就稀里糊涂申请了汉语的语言奖学金。可是,在研究生未读完时,他就入了佛教的迷,决定来中国的寺院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

       1972年,比尔·波特先选择在台北南面的一座小寺院进行修行并着手翻译中国古诗。在这个过程中,他渐渐开始了解到中国的隐士文化以及这些隐士与国家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对一个外国人来说,中国古文化如此博大精深,只是通过字面意思他根本无法触及文化深层的内涵。仅仅古诗中“月亮”这个意象就让他苦思而不得其解。至于孔子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更是让他摸不着头脑。

      后来,比尔·波特发现探索月亮的秘密就是探索“道”的秘密,在变化的世界里,月亮掌握着所有的秘密。“道”是中国人对宇宙的理解,所谓阴阳,或即盈亏,没有什么比月亮体现得更清楚了。

      当打通了诗与道之间的联系,比尔·波特开始对道和隐士修行产生强烈兴趣。他发现在中国,隐士往往是社会的精英,他们很多都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带着内心的诸多疑问,1989年春,比尔·波特带着摄影师史蒂芬·约翰逊来到中国大陆,开始了真正的探访隐士之旅,《空谷幽兰》这本书就是他在中国探访隐士的经历。
       所谓隐士自然不是可以让人随便就可以寻访到的,为此,比尔·波特吃了很多苦头,他们要深入到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的地方从可能寻访这些现代隐士。

       比尔·波特从西安一路南行,将寻访的目的地锁定在秦岭山脉的终南山,在这个距离西安两百多里的深山里,比尔·波特如探险一般去寻访在这深山隐居修行的道教、佛教的隐士们。


  


       在寻访现代隐士的过程中,比尔·波特在书中穿插讲到了许多古代的诗人学者以及他们的政治抱负和人生遭遇,他发现如今的隐士修行者和过去的修行者有所不同,过去的隐士有很多将隐居修行当成通向政治仕途的一个过程。像终南山这个地方,在唐朝以前因为距离京城不远,成为隐士们既能孤身修行,又能与朝政建立联系的最理想地方。
       而现在真正修道的隐士已经非常之少,能探访到的更是寥若于无,但是执着的比尔·波特还是希望通过纵深文化的联系试图了解到一些关于“道”的玄奥。他在书中除了引用大量的古诗词,也记录下了和几位道行较为深厚的隐士的谈话,对于我们了解“道”的玄奥也很有帮助。
       这些修行的隐士,“吃的很少,穿的很破,睡的是茅屋,在高山上垦荒,说话不多,留下来的文字更少——也许只有几首诗、一两个仙方什么。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平原之尘埃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历史悠久,而又默默无闻——他们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中最受尊敬的人。”

       就这自力更生、艰难困苦的生活恐怕就会使许多人望而却步了。当然,这些隐士们离群索居、粗茶淡饭,不仅仅是过一种简单淳朴的生活,也意味着更深的觉悟和仁慈,意味着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与自我身心灵的融合。
       比尔·波特说,从传统意义上的隐士来讲,一部分人的修道意味着孤独的生活,另一部分人的修道则意味着从政生涯。因此不管“道”是通向尘廛之外还是待在尘廛里,他们都有责任使世界和谐运转,当然那些避世自保者也是隐士的一种选择。

       然而,“道”与从政也存在许多无法和解的矛盾。公元前278年,士大夫屈原叹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夫劝他,“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可坚贞的屈原宁愿投江也不愿蒙受世间污浊。



       另一位诗人陶渊明被放逐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的田园生活。而唐代的王维,在厌倦官场生活后,隐居到终南山,最终将隐居生活变成了艺术,又把艺术融入了隐居生活。“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完全抛弃了俗世欲望,而追求一种自然纯朴的生活。
谈到隐居与官场的关系时,比尔·波特在《空谷幽兰》中写道:“隐居与从政被视为月亮的明暗两面,不可分割又互相补足。隐士和官员常常是一个人在其生命不同阶段的不同角色。没有经历过静心修行而只知追名逐利的官员,在中国很难得到尊重——至少失去权力后,没有人再尊重他。”
对于修行、修道,常人听起来总觉得虚无缥缈,就连老子,这个道教的鼻祖,他也承认无法用语言表达出“道”的玄之又玄,至于如何修行到空无的境界,那真的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了。

      当然,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哪种程度的修炼,都是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它意味着一个人对于自己德行的约束和提升。在修行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如何修心,这不是很容易就达到的。一个人或许虔诚修一辈子,也未必能真正领悟开解。
      相比于隐士修道的玄奥,比尔·波特的这本书看起来比较浅显易懂,从一个外来者的视觉来看待中国的传统玄学道教、佛教以及与政治文化的关系,还是能看出许多有意思的东西。



「注:本文转载」


上一篇:探秘终南隐士:坐忘山林 修行于心
景区导览
在线订票
微信
服务热线
返回顶部